一边亲一面膜下的剧情简介 第731章 我们新选组最擅长打灰了!【4400】

自打进驻奈良以来,青登所做的战前准备可不仅仅只有筹集辎重。

早在尚未抵达奈良的时候,青登就开始着手展开舆论攻势了。

身为来自21世纪的穿越者,青登深知舆论的重要性。

一场成功的舆论造势,足以匹敌千军万马!

青登的手段依然是经典的那一套。

聘雇瓦板小贩,命他们写几篇动听的文章,大张旗鼓地宣传“青登将要出动10万大军”的“战争预告”。

灵活地运用信息差——此乃战场制胜的一大法宝。

青登对外宣布出兵10万后,各式各样的流言、争论顿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。

有些人说青登就是在吹牛皮,把牛皮吹到天上去了,他的新选组前阵子才扩充至3000,他上哪儿变出10万人马?

也有些人说青登只是稍稍夸大了兵力,取个整数,图个吉利,其麾下虽无10万大军,但3、4万人马那还是有的。

以上二者,皆属少数。

实质上,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青登的宣传深信不疑。

仁王没有撒谎!他确确实实是坐拥10万大军!

哈?你问我他是从哪儿拉出来的10万人马?

那还用问!偌大的京畿又不是只有仁王才有兵!

天皇亲下宸翰,白纸黑字地点明天诛组乃叛军。

如此,剿灭天诛组便不仅仅只是青登的职责,而是幕府及诸藩都应尽的义务!

除了自身麾下的新选组之外,仁王还整合了近畿诸藩,即和歌山藩(5万石高)、彦根藩(35万石高)、津藩(3万石高)等60个藩国的军队!

倘若青登真的在京畿展开了总动员,那么他所声称的10万大军,那可就是真真切切的实数了!

10万大军……哪怕是在诸侯林立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战国时代,投入兵力高达10万人的合战,也是屈指可数!

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众说纷纭的状况,倒也正常。

毕竟,哪怕是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,毫无背景的普罗大众也很难获知准确的战场情报,那就更别说是在通讯靠吼、传令靠走的封建时代了。

各种似真似假的传闻,传得有鼻子有眼的,令人眼花缭乱,不知哪个是真,哪个是假。

从某种角度来说,这种言人人殊的特殊环境反倒最能勾起人的猜忌心理、畏惧心理。

有道是“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绪是恐惧;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,便是对未知的恐惧”。

天皇对天诛组的政治定性(逆贼),本就令所谓的尊攘志士们感到心惊胆战。

在此基础上,青登的宣传攻势可谓是彻底浇灭了这些尊攘志士的“报国”之心,不敢再去投奔天诛组了。

谁也不敢去赌青登是否真的拥有10万大军。

谁有那个本事去击破由仁王统领的10万大军?

除了舆论造势之外,青登还积极地收集情报。

他派遣了木下舞及其麾下的九番队,命他们奔赴前线,探取情报。

有一说一,如今的九番队还很不成器。

虽然木下舞已经加紧训练他们了,但像“忍者”这样的特殊兵种,是无法速成的。

不仅需要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,还需要实战的历练,以此来积累经验。

此次的战役,算是一个难得的练兵机会。

收集情报本就是忍者的核心职能之一。

就趁着这个机会,好好地锤炼一番九番队——抱持着这样的心理,青登大胆地发布“九番队出阵”的命令。

不出青登所料,九番队刚一出动就闹了不少笑话。

有的人迷路了。

有的人用尽了盘缠,寸步难行。

有的人总传回来一些自相矛盾的奇怪情报。

更多的人,则是在“公费旅游”,大老远地跑去五条町和高取藩,结果啥情报也没探听出来。

虽说是状况百出,但青登好歹是陆陆续续地收集到了有用的情报。

事实证明,木下舞果然是资历深厚、久经考验的女忍者。

只有她的动作最迅速,传递回来的情报也是最多、最详细的。

她于第一时间奔抵前线,源源不断地将情报传回奈良。

此外,她还艺高人胆大地在高取城周边溜了一圈,收集了一波其周边的地形信息。

尽管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心理准备,但在得知高取城被攻占后,青登还是不自觉地轻叹了一口气。

——这下好了,要打攻城战了。

《孙子兵法》有云: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

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,攻城战都是最麻烦、最惨烈的战斗,几乎没有之一。

高取城的失陷虽让青登感到遗憾,但他并不觉得懊恼或拂郁。

再坚固的堡垒,也需要强兵去防守——此乃亘古不变的真理。

根据目前已知的情报,在夺下高取城的翌日,吉村寅太郎留了一些兵力以,然后亲率大部队北上,直往京都攻来。

他们的用意很明显——进攻京都!抢夺天皇!洗刷被斥为叛军的污名!

关于京都目前的详细状况,青登已从松平容保和西乡吉之助联名共撰的书信中获悉。

长州军撤出京都后,并未就此离开,而是在京都的南郊展开军队,扎下营寨,俨然一副“严防死守”的架势。

会萨联军并未发动进攻,而是就在长州军的对面布阵,密切监视其动向。

对于松平容保和西乡吉之助的用意,青登一目了然。

而今的长州军正憋着一股劲儿。

他们寄希望于天诛组能够北上支援他们——这份微小的希望,使他们强撑起了精神和力量。

现在去攻打他们,反会招致不必要的死伤。

倒不如先等新选组击败了天诛组,使他们彻底断了念想、失了斗志之后,再来个痛打落水狗!

反之,若让天诛组接近京都,长州军势必会与其合流。

届时,会萨联军的压力可就大了。

说来滑稽,京都战场的文章却从大和战场做起。

长州军等着天诛组来驰援。

会萨联军等着新选组的捷报。

双方都在等待大和战场的结局。

“八月十八日政变”的后续……这场政变的最终结果,全系于新选组与天诛组的胜负!

青登万万没想到,本应是一场极简单的“堵门作战”,竟然会因一系列的突发意外而演变成自己独挑大梁的局面!

一想到这,青登就不由自主地哑然失笑。

总而言之,于情于理,青登都不可能放任天诛组去京都。

今日(8月23日),青登正式下达“向南进军”的命令。

两支军队,一支向南,一支往北。

虽然新选组的出发时间晚于天诛组,但前者的行军速度要远在后者之上。

按照青登的估算……不出意外的话,两军将在位于奈良与高取藩之间的城上郡迎头相撞!

大军开拔之后,为了提前勘察战场,青登亲率以山南敬助为首的几位亲信,暂时脱离大部队,径直地奔赴城上郡。

……

……

京畿,大和地区,城上郡——

“哞哞哞~~哞哞哞~~”

萝卜甩着牛尾、载着青登,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平坦的原野上。

端坐于牛背上的青登转动视线,扫视四方。

不论是望向哪一个方向,映入眼帘的景色都是渺远且单调的地平线。

时值正午时分,但入眼处却不见任何炊烟……这说明周围没有村庄。

地势平坦,没有居民,同时又位于天诛组的必经之地……实乃开战的好地点!

就连紧随青登左右的山南敬助在亲眼见到此地的光景后,也不禁呢喃道:

“这里很不错。”

青登轻轻颔首,以示附和。

随后,他轻磕牛腹,稍稍加快行进速度,继续观察战场。

天赋“过目不忘”、“火眼金睛 5”,发动!

在这两大天赋的加持下,青登直接化身人形望远镜 人形照相机。

此地的每一景、每一幕,他皆逐一地记入脑中。

冷不丁的,他忽地定住视线,直勾勾地紧盯东方。

抬眼望去,东侧的尽头是树林

这树林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山脊。

望着这片茂密的树林,青登脸上缓缓浮现出若有所思的神情。

未及,他倏地勒紧手中的缰绳,驱停萝卜,继而扬起马鞭,指了指不远处的土丘。

“就在那里,安营结寨!”

……

……

就在青登抵达预定战场的翌日,新选组的将士们源源不断地进驻此地。

根据九番队传递回来的情报,天诛组仍在赶路,其先头部队才刚刚跨过城上郡的边界。

抢先敌军一步地抵达战场……此乃巨大的先手优势!

既如此,新选组首先要做的事情,自不必言说——继续贯彻“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”的作战理念!

在青登的明确指示下,全军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土木作业!

一柄柄锄头插入坚硬的大地,搅松土壤。

一支支铲子此起彼落,挖出大大小小的坑洞。

一筐筐泥石被堆积起来,垒成望台、战壕等工事。

四散飞扬的尘土笼罩着新选组的阵地。

新选组的将士们全都脱掉上身的衣物,露出因丰盛的伙食和艰苦的训练而锤炼出来的精壮身体,面朝黄土背朝天,兢兢业业地铲土、倒土、堆土。

乍一看去,还以为这里是建筑工地,要兴建什么建筑物呢。

现在可是8月份,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之一。

橘红色的炽烈阳光毫不留情地烤炙大地。

顶着大太阳,而且还干着重体力活,新选组的将士们自然是苦不堪言。

然而,平日里一直着重培养的纪律性,使他们再苦再累也不敢说出半句怨言。

好在营地的旁边就有一条清澈的小河。

青登选择于此地扎营的主要原因之一,便是因为此地毗邻河流。

虽然干土木很艰苦,但多亏了这条河流,新选组的将士们不愁没水喝,更不愁没水来浇身、降温。

与先前的伊贺攻防战相比,这一回的新选组有了极显著的改变。

其一便是多出了一帮专业的、经验丰富的土木老哥。

有了内行人士的指导,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。

其二则是兵力大增,多了大量能够干苦力活的壮丁。

两者相加,不论是营建速度还是建造质量,皆远胜往常。

壕沟、栅栏、望楼、医院……最基础的野战工事接二连三地建立起来。

另一方面,青登继续骑着萝卜,时而捎上土方岁三、山南敬助等人,时而独自行动,四处乱逛,进一步地检视战场。

时间流逝。

终于……8月25日,悄然而至。

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映亮大地,寂静已久的旷野总算是出现了变化。

一面绘有“天诛”两个大字的旌旗,缓缓地出现在青登等人的眼中……

……

……

“依我看啊,与新选组展开正面交锋,实乃下策!我们就应该绕过去!绕开新选组!我们的目的是拯救天皇,并非打倒橘青登,可不能本末倒置了!”

“啊?你在说什么蠢话!你是傻瓜吗?这可是一支齐装满员的军队啊!是你能绕就能绕开的吗?若是绕开了新选组,他们绝对会紧跟在我们的屁股后面,趁我们不备,给我们致命一击!”

“你刚才说什么?你说我是‘傻瓜’?有种的你就再说一遍!”

“没想到你不仅脑袋笨,连耳朵也是聋的,我说你是傻瓜!傻瓜!你现在听见没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